文章字号:

罗建民: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去年9月份,在省确权办上班时,厅党办给每人发了一本好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当时因正处于全省农村土地确权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没来的及学习。今年1月份确权办工作收官回原单位后,才于春节前后研读。这次到省委党校参加为期40天的脱产学习,党校再次发了这本书,课后特别是晚上又再次细读,正如李希书记说的那样,常学常新,这次学习又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岁月》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全方位、多视角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用各种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读这些感人故事,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对标和看齐。总书记身上彰显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在口述中随处可见!

  读《岁月》,深深为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心系人民、敢想敢干能干会干的作风所敬服。或许是由于文革时期自己也属于“黑帮子弟,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产生的强烈共鸣,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受鼓舞,越读越受启发。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牢牢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机缘,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

  读《岁月》,知道年青的习近平同志有追求、爱学习、能吃苦、心为民、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会管理。

  读《岁月》,让我明白,年青的习近平同志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读完了自己所带和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我们不少人总说业务忙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网络里、手机里的小道消息或游戏里,挥霍在无畏的打牌、吃饭等应酬中,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不愿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年青习近平同志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青年习近平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因为有了这个“初心”,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逐渐成长为梁家河的“好后生”。总书记后来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黑夜中指引人生道路的是理想,这也是总书记反复告诫青年人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原因。唯有初衷不改,方能脚步不停。在这个有些“浮躁”“张扬”、充斥着“速成”“捷径”的社会,总书记“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面貌”的故事,就像夏日里的一股清泉,甘甜明澈,解理想信念之渴。

  读《岁月》,了解了年青习近平同志勤学实干、创新创造,矢志为人民谋福祉。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岁月》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的最初执政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也根植于梁家河。可以说,总书记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也读懂了民心,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磨炼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从对贫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到对中农的关心;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

  读《岁月》,知道年青习近平同志善谋略、懂管理。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石春阳说“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近平当我们的村支书,在一两年内做的这些事情,就像我们国家现在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给人民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和福利,比如教育安全保障、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本身是不盈利的,而是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让人民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人民生活得幸福,不用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就能发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建设出力。国家建设得富强了,人民就能得到更多的保障和福利,形成良性循环”。梁家河村民武晖回忆说“整个铁业社的规划、管理、分配方法都是近平制定的,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管理方式。从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有一套方法和技巧”。

  正如与习近平坐同一趟知青专列到延川县,后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的艾平所言:在陕北插队的经历让我们这一批知青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些“书”上虽然没有字,却比有字的书要深刻得多,对人的数育作用要大得多。与一些整天讲阶级斗争、死教条,阻止习近平入党入学的干部对比、时任延川县县委书记申昜,团委书记陶海粟,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白光兴、党委委员杨世忠、知青专干刘明升等一批实事求是、注重个人表现、勇于担当的好干部,以及厚道包容的梁家河村民,值得学习、值得敬仰、值得大书特书,广泛宣传。

  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回忆来看,7年知青岁月为他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在陕北农村,习近平与农民朝夕相处,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这绝非空谈,也绝非易事。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可以说,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岁月》让我从源头上更加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

  精心研读《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党员干部进一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坚定地维护、捍卫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2018年第三期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学员)

bet365官网地址 广东行政学院 信息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建设大马路3号 邮编:510053 E-mail:web@www.zengzhijuan.com 粤ICP备05013144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